近期以來,「安靜離職」的概念在社群媒體上大為流行,這種把生活的重心轉移,不將工作視為人生第一目標的人生態度,只求滿足最低要求的想法,讓許多人在心態上得到解脫,引起廣大年輕世代的共鳴,但對企業而言,卻可能是相當大的隱憂。
根據 Gallup(蓋洛普) 的美國職場狀況報告研究,僅有約15%的員工會積極參與工作,且不分地區,員工工作參與都逐年降低,顯示安靜離職的現象,其實早就有跡可循。據估計,這樣安靜離職的浪潮,將導致全球公司每年損失將近 1.5 億美元,雇主不能不多加留意。因此,本文將帶大家瞭解安靜離職背後的成因及價值觀,幫助雇主對制度進行思考,避免安靜離職的發生。除此之外,也提供 5 種面對員工安靜離職的應對技巧作為參考。
「安靜離職」源自英文的 Quiet Quitting,指的不是悄悄辭職的行為,而是「只求達成工作基本需求,不再將生活都奉獻給工作」的生活態度,與過往「工作就是人生」的奮鬥文化大相逕庭,認為自由且有意義的生活,才是人生價值的展現,工作只是幫助自己提升生活品質的一個方法。
安靜離職潮的爆發,始於一支TikTok影片,這支不到20秒的內容簡述了「安靜離職」的想法,隨後立即引起廣大的迴響,得到眾多年輕世代的認同。
在台灣,「安靜離職」的風潮也同樣引起廣大的共鳴,最主要的原因,可以說是對生活長久的無力感導致的價值觀轉變。對於年輕世代而言,高居不下的房價,加上通膨造成的萬物齊漲,讓人即便投入再多的時間、精力在工作上,也難以獲得足以改善生活的報酬,因而導致類似「躺平」的概念,既然改變不了無法買房的事實,何必將人生奉獻於工作,讓自己毫無生活品質?
因此,「不再被工作定義人生」的想法深深擊中年輕世代的心,當工作中的付出無法獲得對等的回報時,不如把時間還給自己,劃清楚工作跟生活的界線,下班就好好地享受生活,找回最自在、最快樂的自己,同時也幫自己找回人生的主導權。
對許多雇主而言,這樣「不為工作奮鬥」的態度似乎令人難以置信。事實上,安靜離職的風潮可以說是世代間價值觀差異的一次爆發,也凸顯了人才招募與管理上,絕對有持續溝通、與時俱進的必要,才能瞭解人才的想法與目標的變化。
整體而言,雖然年輕世代普遍較重視生活品質,但願意為工作奮鬥的人才,仍大有人在。若希望找到這類特質的員工,企業在招募時,便不能只重視專業能力,更需要釐清對於人才價值觀、人格特質與軟性技能方面的需求。舉例來說,透過面試問題衡量人才前瞻積極、結果導向等軟性技能,在招募流程中進行篩選,就能避免遺漏公司需要的關鍵特質。
該用哪些問題衡量軟性技能,以及提問的技巧,請參考以下延伸閱讀:
那麼,雇主應該如何面對安靜離職?以下分享面對員工安靜離職的 5 大應對技巧。
.
每個人對職涯規劃的想法本就不同,重視的事物也可能隨時間變化,與其希望所有人都將工作擺在第一位,不如讓不同員工各司其職、充分發揮人才最大效用。舉例來說,部分員工相當重視工作帶來的成就感及權利,因此在工作上多會全力以赴、盡全力做到最好,針對這些員工,就可以優先給予較有挑戰性的專案計畫參與機會。對於較重視工作穩定性,表現中規中矩的人才,則可以給予比較多規律性的例行工作。
安靜離職可以說是員工採取的無聲抗議行動,背後可能代表員工對於某些的問題的無力感。因此,建立平等及公開的溝通管道,用「同理心」縮短勞資雙方的代溝,是解決安靜離職最有效的方法之一。
實務上,可以定期與員工進行一對一對談,傾聽員工在工作上所遇到的困難或憂慮,並與員工一同討論對應的解決辦法。除此之外,也可以透過在定期會議中加入員工回饋的環節,傾聽團隊意見,不僅可以更有效地解決安靜離職的現況,更能讓員工感受到公司對他們的重視及積極度,提升員工對於公司的信任感。舉例來說,台灣的AI新創iKala,就透過固定舉辦「Ask Me Anything」的環節,暢通員工與雇主溝通的管道,強化團隊對公司與工作的認同。
對於體制的無力感也是造成安靜離職的原因之一,舉例來說,制度上容易導致員工安靜離職的原因包含:薪酬與工作量不成正比、責任變重但薪酬沒有顯著提升、升遷制度封閉不明確、感受不到公司對員工的重視等等。安靜離職的現象,可能代表現行的薪酬獎勵制度並無法有效激勵團隊,當實際的報酬與付出的努力不成比例時,便容易導致員工對工作的價值產生懷疑,長久累積下來,便出現安靜離職的狀況。
要打造能有效激勵團隊的薪酬制度,首要之務是確認薪資符合市場水準。因此,企業可以固定與人力資源產業的顧問配合,隨時掌握市場行情的變動,以保持薪資的競爭力。除此之外,企業也可以固定檢視制度上,是否持續根據工作表現給予適當的激勵,包含調薪、獎金、休假等,以鼓勵員工積極爭取工作上的最佳表現。
強化企業與員工的溝通,以及掌握人才薪資趨勢,請參考以下延伸閱讀:
.
安靜解雇指的是對員工冷處理,讓其感覺自己不受重視,迫使員工自提離職的行為,根據LinkedIn的調查,高達80%的人才曾目睹或面臨該狀況發生。這種做法雖然能處理安靜離職的員工,但同時也會影響團隊士氣,進而衝擊團隊生產力。長期下來,不只可能影響團隊績效,更可能影響公司名聲與雇主品牌,讓招募人才更為困難,進入惡性循環。因此,建議藉由暢通溝通的管道增進彼此的瞭解,並由制度上著手優化,才能達到長遠的效益。
為了鼓勵表現,許多管理者會表揚加班、全力投入工作的員工,希望為團隊樹立楷模。雖是立意良善,但這樣對「奮鬥文化(Hustle culture)」的推崇,反而正是安靜離職員工最反彈的,強迫推銷只會讓勞資雙方漸行漸遠。根據Comparecamp的調查,高達85%的企業透過推動工作生活平衡方案收穫更好的團隊成效,顯示當代人才管理中,一味的推崇對工作的投入早已不是最佳實務,透過「以人為本」的方式,達成企業與人才共同健康的成長,才是雙贏的策略。
更多透過重視人才達成企業成長的成功案例,請參考延伸閱讀:
安靜離職說出年輕世代的心聲,也因此在社群媒體上病毒式的傳播,引起廣大的共鳴。這個現象的出現,不僅代表了不同世代價值觀的差異,也帶給所有雇主一次反思的機會。對於當代雇主而言,單方面要求員工滿足公司的需求,已不是有效的管理方式。雇主必須持續溝通瞭解員工的需求,創造吸引員工投入工作的健康環境,並讓人才的目標與企業的目標一致,才能達成長遠的成長。
關於Glints for Employers
Glints for Employers 是您人才招募與管理的最佳夥伴!我們的服務範圍橫跨台灣與東南亞,無論您需要國內或海外人才,Glints 的招募顧問都能迅速為您鎖定頂尖人選,並協助遠距人才到職,為您省下一半的招募時間與成本。
立即免費訂閱Glints for Employers電子報,每月接收最新人才市場資訊、薪資情報資料、人才招募趨勢與最佳實務。